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国际航班查询 > 国际航班常识 > 机场常识 > 内容
最新优惠机票
最新资讯More>>
航班常识More>>
航空公司联手机场打造航空枢纽
【字号:

   在我国,目前有30家左右的机场战略定位是打造枢纽机场。从对外宣传的口径判断,它们的依据更多的是政府的规划或自身的战略,部分参照了航空公司的枢纽战略。与政府思路不同,航空公司对于枢纽的理解聚焦于机场的中转服务规模和效率,关键词是中转。

  枢纽机场通常位于航空公司编织的枢纽辐射航线网络的中心,航空公司在枢纽机场合理安排航班的频次和衔接,形成到达波和离港波,为旅客创造便捷的中转机会。在航空公司眼中,只有中转旅客比例较高(30%以上)的机场才能称为枢纽机场;那些直飞航班量较大、中转旅客比例较低的机场为干线机场。

  航空公司的枢纽通常分为4种类型:国内枢纽,其业务专注于国内航班间的互转,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亚特兰大机场;门户枢纽,其业务聚焦于国内航班与国际航班的互转,如洛杉矶机场;第六航权枢纽,其业务集中于国际航班与国际航班的互转,如新加坡机场;复合枢纽,其业务兼具前3种枢纽(或其中2种枢纽)的功能,如巴黎机场、法兰克福机场。人们常说的国际枢纽具体分为3种:门户枢纽、第六航权枢纽和这两种枢纽的组合,后者是复合枢纽的一种形态。国际枢纽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全球枢纽”“洲际枢纽”或者“超级枢纽”。

  热衷于枢纽运营模式的航空公司被称为网络型航空公司。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通常有多个枢纽,这些枢纽各有不同的定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在自己的枢纽机场不断提高自己的航班份额,抬高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达到控制市场甚至垄断市场的目的。当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班份额在它的枢纽机场达到70%以上时,该机场就升级到堡垒枢纽(fortress hub)。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大型网络航空公司之间的合并催生出多个堡垒枢纽。值得关注的是,洲际枢纽的发展模式由航空公司的选择变成了航空公司联盟的选择,这在全球主要航空运输市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以枢纽为目标的航空公司还要和机场建立协作机制,联手争取政府、军方和驻场单位支持。从2009年开始,首都机场与国航成立枢纽建设推进小组,由双方高管参加,每半年一次,共同搭建与相关政府主管单位的沟通平台,协调枢纽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并针对政策公关、航权争取、落地免签、航线营销、运行效率等方面,成立专业小组推进落实。目前,国航飞往法兰克福的航班上中转旅客量已经接近50%的比例,这充分证明了航空公司与机场联手公关对打造门户枢纽、第六航权枢纽的作用。

  对于机场,以枢纽为愿景的机场应该在绩效管理中引入枢纽机场评价指标。国际公认的枢纽机场的中转旅客比例在30%以上,遗憾的是我国北上广三大机场的中转旅客比例都不到10%。目前,不少机场仍使用吞吐量、起降架次、国际国内航线数等干线机场常用的概念,只有少数机场提到了中转比例、第六航权中转比例、MCT等指标。同时,以国际枢纽为目标的机场也应该密切关注航空公司联盟的变化,建立机场联盟。国际远程航线的竞争已经被三大航空公司联盟所垄断,三大航空公司联盟通过其成员之间的代码共享、常旅客计划共享、贵宾室共享和航线联营,往往独占枢纽机场的一个或多个候机楼,增强了它们对全球不同地区重要枢纽的控制力。近年来,巴黎和阿姆斯特丹两家机场的联盟,以及北京首都机场和法兰克福机场的联盟,都大大提高了各自的中转效率和服务品质,值得致力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机场借鉴。